当传统戏剧舞台遇上AIGC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最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南航)与南京艺术学院(南艺)联合推出的实验剧目《来自远方》在南航舞美工场上演,吸引了500余名观众前来观看。原定的5场演出因观众热情而追加至7场,几乎每场都座无虚席。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观众们形容这场演出就像参与一场大型真人剧本杀,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沉浸感十足。
《来自远方》改编自第71届托尼奖获奖作品,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在保留原作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戏剧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南艺音乐剧专业的2021级本科生在《剧目排演与创作》课程中,将该剧作为实训项目,经过中文版译配、改编及观演关系重构等艺术探索,完成了10余场公益演出,并尝试了大、小剧场不同版本的呈现。
在导演构思音乐设计、舞美布局、演员表演等不同的切入点上,创作团队深入分析了传统观演模式与沉浸式观演体验的异同。南航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运用AI技术进行舞美设计,借助文本生成模型快速构建场景概念草图,并利用CAVE空间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以及舞台光影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的重建和舞台场景的实时动态切换,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
南航2022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刘泰源参与了本次剧目的多媒体设计和灯光执行。他提到,AI在视频成形方面的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创作团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反复优化和调整。面对这些技术挑战,团队不断改进,最终呈现出令人满意的舞台效果。
在演出过程中,创作团队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第四面墙”概念,演员不仅在舞台上表演,还主动走下舞台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对话和击掌互动。这种方式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剧情的主动参与者。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使得舞台场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切换,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发生的场景,沉浸感倍增。
AIGC技术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沉浸体验,在创作方面也极大地降低了试错成本,使设计方案的产出量成倍增长,为传统舞台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南航艺术学院的《戏剧影视灯光设计》课程老师范学智指出,传统戏剧创作中,设计师通常需要根据导演需求设计出1套或3套设计稿供其挑选,但在AIGC赋能下,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设计方案,为设计师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这种跨校合作的实践,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全新尝试,更是对“科技如何赋能艺术”这一时代命题的探索。南航作为江苏省最早开设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依托多个高水平教研平台,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前沿技术融入艺术教学,推动了“传统舞台美术+数字科技”的双核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艺术人才。
在这场艺术与科技的交汇中,创作者们在技术赋能中不断突破想象边界,而非滑向同质化生产。《来自远方》的成功演出,不仅展示了AIGC技术的潜力,更为未来的舞台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数字时代,艺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或许正是能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